开云电竞开云电竞本报讯 记者朱亚平报道:6日,咸安区高桥镇居民黄乃琅带着一份《工厂化——机器产粮(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资料来到本报,向本报记者介绍他和他的团队创新创业的故事。
黄乃琅介绍,他们的团队一共有10人,都是咸安区退休的老人。9年前,他们开始着手研发工厂化机器产粮自动化生产线工作,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认证《工厂化——机器产粮(自动化生产线年前,该团队开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目前,该专利已经成功通过了受理等环节。
《工厂化——机器产粮(自动化生产线)》就粮食作物(如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分为育苗期、播种期、生成期和收获期等多个期段设计自动生产线。粮食生产工厂内,由生产线上的机器代替人工,实现24小时周而复始种粮工作。
今年70岁的李吉平是该项目的召集人、策划人,1971年至1982年,他曾在原高桥农机厂任技术厂长。
李吉平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他们所研发的这套生产线,克服了“分期段在耕地上各施其责”的弊端,将产品生长周期的各个环节上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整合,使粮食能在自动线上连续不断地从种子到产品流畅的生产过程。
“我们的项目是为了扩大土地使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无人种田之忧。”李吉平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工厂化——机器产粮(自动化生产线)》不受场地制约,不占耕地;不受气候干扰。不管是沙漠、丘陵,还是大山、高原,均可实施种粮。对粮食生产条件要求宽松,能将固定的土地改变为移动的土地和不断扩大的土地,使土地折叠利用。
主管: 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银泉大道198号邮编:437100 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