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零部件属于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为自动化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种类多、规格杂的特征,其下游客户是自动化设备厂商和终端设备使用厂商,终端需求涵盖3C、汽车、新能源锂电、光伏、激光、物流等众多行业。
近年来,自动化设备在终端各行业企业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高、精度高、便于操作、易于管理等特点,使其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机械设备,并带动了自动化零部件需求的上升。依托终端下游对自动化设备的丰富市场需求,自动化零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睿工业数据,2021年我国自动化零部件硬件市场规模约为1,91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自动化设备服务领域较广,包括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军工、医疗、半导体、激光、食品和物流等行业领域。依托于自动化设备细分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空间和成长速度均随之呈现良好态势。
2022年度公司下游新能源锂电领域收入占公司收入比重最大,占比35%。根据高工锂电(GGII)的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070GWh,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47%,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00GWh,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38%。未来,随着下游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上游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零部件行业将充分受益,快速增长。
智能手机是3C领域中销售规模较大的电子产品。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及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81亿台,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55亿台,2022年出货量减少了11.3%至12.06亿台;预计2024年起智能手机市场将逐渐复苏,202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3.71亿台。
此外,3C领域的VR/AR等细分市场有望快速增长,从而拉动对上游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零部件投入增加。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市场规模、新能源发展、品牌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中国正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2年至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协会(CPIA)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持续增长,保守估计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0GW,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16%。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89亿元。2021-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96%。
除了上述下业外,军工、医疗设备等行业也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国防工业进入补偿式发展阶段,国防建设对武器装备的需求量较大,加之国家密集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军工行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医疗器械领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受进口替代、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影响的国内市场将释放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为公司在该下游领域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公司专业从事自动化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公司深耕自动化设备行业,基于应用场景对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分类选型,通过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平台化运营,以信息和数字化为驱动,致力于为自动化设备行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的自动化零部件产品。
经过十余年发展,公司已逐渐成为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站式供应商:
1、公司基于对自动化设备所需零部件应用场景的研究,对各类自动化零部件进行专业的类别梳理,逐渐建立起自动化零部件的标准化体系,编制了《FA工厂自动化零件》《工业框体结构部件目录手册》《FA电子电气零件精选》等多本产品标准选型手册,以及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电子化选型工具及插件。
2、公司以产品标准体系为基础,区分客户应用场景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标准化、已有标准型号产品系列化及模块化,并根据3D模型下载、客户现场走访调研反馈、电商平台数据,持续优化产品品类,强化产品适用性,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体系。
3、公司建立了敏捷制造的自制供应和OEM供应、集约化采购的外部供应体系,通过供应商开发、品质管控、仓储分拣管理,不断强化供应链能力,确保客户订单能够得到及时、准确、高质量的交付。
4、客户不仅能通过线下下单,还可以通过公司电商平台直接在线上完成产品选型、询价、订单生成、款项支付等,并可实时获取批量订单报价、预计交期、物流等信息,便于客户对采购成本和交期的管理。
5、公司通过对ERP进行定制开发,建立起高效、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从订单、生产、采购、到交付的全环节信息化管理,提高订单响应速度,缩短交付周期。此外,公司通过数字化产品数据库和电商交易系统,确保客户所选即所需,提升客户设计、选型和采购效率。
公司主要提供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相关产品,按照自动化零部件功能特性划分,
鉴于机械加工件产品类别中的非标零部件呈现出未有标准型号、定制化程度高、需要单独生产加工以及单散件等特征,与机械加工件产品类别中标准型号零部件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存在较大差异,为更好管理与开发机械加工件与非标零部件,公司将机械加工件产品类别的未有标准型号且客户定制化程度高的零部件单独划分为非标零部件进行管理。
在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传统采购模式下,客户一般由工程师针对各个零部件分别制图、选型、提交需求申请,由采购部门执行物料采购。在自动化零部件设计和采购过程中,客户往往面临设计耗时长、采购效率低、采购成本高、品质不可控、交期不准时等共性问题。客户在使用公司提供的产品目录手册、3D选型光盘(电子目录)、网上选型采购系统和其他辅助工具后,可以快速获取产品3D模型,线下或在线完成选型、下单,并可即时获取报价、交期等信息。客户由传统模式下的“零部件单独设计+多家供应商采购”方式转变为“零部件简单选型+一站式采购”方式,有效缩短客户设计、采购时间,提高效率。
针对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公司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以产品标准体系为基础,区分客户应用场景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进行标准化、对已有标准型号产品进行系列化和模块化,并结合3D模型下载、客户现场走访调研反馈、电商平台数据,持续优化产品品类、标准,强化产品适用性。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缩短工程师的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随着标准件在自动化设备应用的比例扩大,设备稳定性得以持续提升。公司建立了《FA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商品企划管理程序》《新产品研发管理程序》等制度,从产品线宽度和单项产品深度两个维度开展产品开发工作。其中:在产品线宽度方面,公司侧重于提升细分品类SKU数量和各品类产品的客户购买覆盖率(即单项产品的成交客户家数/总成交客户家数),由产品中心按照细分品类进行产品开发工作,确定选型标准,并完成新产品立项申请工作。在单项产品深度方面,公司侧重对产品工艺、性能和技术的研究,研发中心从工艺、材料、性能、精度、成本等方面着手,持续深化对自动化设备零部件细分品类产品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各项产品研发、生产的技术特性(即Know-How)。
公司构建起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产品中心和研发中心为执行、以产品宽度和深度建设为方向、以产品客户购买覆盖率为反馈的产品开发体系。目前,公司下设79个产品中心,已成功开发涵盖210个大类、3,539个小类、150余万个SKU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产品体系。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编制了《FA工厂自动化零件》《工业框体结构部件目录手册》《FA电子电气零件精选》等多本产品标准选型手册,努力推动怡合达产品标准成为业内通用标准和使用标准之一。
公司采取自制、OEM供应和集约化采购相结合的产品供应方式。其中,对于部分市场上供应零散、无统一标准型号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公司一般进行自制或OEM供应;对部分市场上已有标准型号或成熟品牌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公司一般进行集约化采购供应。公司是否外购FA物料直接销售主要取决于FA物料的市场供应情况。如果FA物料设计缺少统一标准,产品系列多、可选型号广,公司选定部分型号产品,在标准化设计和选型开发后,进行全工序自制或半成品追加工,以加快订单响应速度,即自制供应。如果公司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产能、生产成本、质量、交期等因素后,能够开发有合作意愿和能力的生产制造企业进行OEM生产,公司将采用OEM采购的模式。公司在对产品进行标准化设计、产品选型以及确定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后,将交由OEM厂商进行生产。如果FA物料已有标准型号和成熟品牌,公司将采取集约化采购的模式。
在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传统采购模式下,客户一般由工程师针对各个零部件分别制图、选型、提交需求申请,由采购部门执行物料采购。公司通过对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类别的专业梳理,逐渐建立起自动化设备零部件的标准化体系,编制了《FA工厂自动化零件》《工业框体结构部件目录手册》《FA电子电气零件精选》等产品标准选型手册。产品目录手册不但包括产品型号、图片、材质、尺寸、公差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使用示例、设计要素、工业标准等其他辅助信息。客户工程师只要从一览表中选择零部件的尺寸和式样,即可完成产品选型。工程师由传统模式下零部件的单独画图设计转变为直接选型、一键推送采购,实现精准性、效率性,避免传统采购因专业度差别而产生的信息误差问题。
此外,公司开发了3D选型光盘(电子目录)、DIY设计软件、网上选型采购系统(WOS)、选型计算软件等一系列选型辅助工具。公司通过对产品数字化定义、存储和使用,逐步实现线下或在线D模型下载等功能,并可即时获取报价、交期等信息,确保客户所选即所需,提升客户设计、选型和采购效率,有效提高客户对采购成本和交期的把控能力。
公司的销售模式均为直接销售,包括线下下单和线上下单。线下和线上的区别在于客户下单的渠道差异。其中:线下销售系公司销售工程师、销售服务人员协助客户进行询价、选型、下单、付款等一系列行为。线上销售系客户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询价、选型、下单、付款等一系列行为。
公司隶属于自动化零部件细分行业,产品具有种类多、规格杂、非标化等特点。因此,自动化零部件行业产品需求和供应均较为分散,难以实现批量生产,行业内规模效应不显著。基于上述特点,在国内自动化零部件行业,多数企业在各自细分行业领域供应一种或几种零部件产品。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生产厂商数量众多、平均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
此外,我国自动化零部件行业市场分化日趋明显,德国、日本等国外公司在自动化零部件高端零部件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基于中国本土产业设计的自动化零部件供应体系,存在生产和交付周期长、匹配性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中国自动化设备厂商日益增长的需求。
自动化设备所需零部件采购呈现专业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自动化设备行业在设计、选型和采购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自动化零部件设计耗时长、采购成本高、品质不可控和交期不准时等共性问题。米思米在行业中较早采用一站式供应多种零部件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在全球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市场规模。
在国内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公司较早采用与米思米类似的一站式供应多种零部件模式进行经营,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本地化服务优势。怡合达作为国内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角度出发,基于应用场景对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分类选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从而汇集各品类零散需求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获客成本,严格把控产品品质和交期,从而受到更多客户青睐,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在产品丰富度、品牌和客户、供应链管理、本地化服务、信息和数字化等方面存在较高壁垒,国内类似公司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公司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以“推动智能制造赋能中国制造”为企业愿景,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公司以平台化为支撑,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驱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链接自动化设备行业上下游资源,以标准设定和产品开发为起点,遵循“产品供给—平台整合—生态驱动”的发展路径,逐渐提高自动化设备中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组件化的覆盖比例;针对难以标准化或标准化不经济的自动化零部件,公司围绕生产交易的全链路数字化方面,强化系统自动报价、自动编程等能力,提升自动化设备供给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最终推动自动化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年来,国家对智能制造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1年12月)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国家智能制造政策的全面落实,加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等在内的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批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
因此,国家对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大力支持,为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公司的业务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机器换人”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自动化设备的国产化率也进一步提升,为公司业务拓展创造了更大市场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近年来逐年递减;2011年至2021年,我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74.40%降低至68.30%,下降6.10个百分点。我国适龄劳动力数量及比重的下降可能成为长期趋势,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原有优势逐渐消失。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进入“机器换人”的大潮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愿意采用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与人工相比,自动化设备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人力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改进生产工艺及提高产品良率,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新能源锂电、光伏、汽车、3C、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应用领域,均出现了一批国产自动化设备企业,自动化设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超过70%。
因此,在我国“机器换人”、设备国产化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下,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为公司业务拓展创造了更大市场空间。
3、下游终端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市场潜力较大,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客户覆盖、地域覆盖进一步提升
在行业应用方面,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行业,报告期内主要下游应用需求进一步增长,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其中,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生产设备需求同比增长104.9%,达588亿元。根据GGII的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070GWh,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47%;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39,204万千瓦,相较2021年底同比增长28.12%;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702.1万辆,相较2021年同比增长3.4%。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8万辆,相较2021年同比增长96.9%;2022年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减弱,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台,相较2021年同比下降11%。虽然有所下滑,但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规模庞大,随着外部因素的消除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预计消费电子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地域覆盖方面,公司进一步深入开发已进入的区域市场,同时加大在华南、华东、华中、海外等区域的开发力度。
在应用领域及客户覆盖方面,公司对下业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2022年度,公司服务客户数超过3.22万家,涉及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众多行业的自动化零部件应用场景。
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运营、本地化服务等几个方面,而非单一产品的生产能力。公司采取自制、OEM供应和集约化采购相结合的产品供应方式。在现有产品供应模式下,公司专注于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平台化经营,持续扩张产品品类。公司通过整合供应商资源,与供应商协同发展,建立起互利共生的供应生态体系,形成稳定高效的产品供应能力。
为更好的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产品种类、订单响应速度、产品质量、信息与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能力,自动化一站式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竞争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保障了业绩的较快速增长。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与零部件各细分产品制造商、品牌商等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公司的自动化零部件产品标准化和一站式供应能力,通过自制供应、OEM供应、集约化采购供应相结合的形式,立足于标准设定、产品开发和深度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能够不断满足客户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的产品需求,适应自动化零部件产品订单小批量、高频次、多样化的特点。
与同样从事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业务的主要国内外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将自动化设备所需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分别制图、选型和采购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一站式采购模式,提高客户选型和采购效率,形成了自身竞争优势。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下设79个产品中心,已成功开发涵盖210个大类、3,539个小类、150余万个SKU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一站式采购服务体验,在此过程中,公司逐渐向客户和供应商输出产品标准体系,共享供应链管理能力,从而改变客户设计和采购习惯,增强客户粘性。
针对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公司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以产品标准体系为基础,区分客户应用场景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标准化、对已有标准型号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并结合3D模型下载、客户现场走访调研反馈、电商平台数据,持续优化产品品类、产品标准,强化产品适用性。公司逐步构建起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产品中心和研发中心为执行,以产品宽度和深度建设为方向、以产品客户购买覆盖率为反馈的产品开发体系。
通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经在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众多行业中,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公司围绕客户工程师展开服务,通过赋能工程师进而影响工程师群体设计行为来最终促成客户的采购需求,并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客户进行销售推广和本地化服务,与众多工程师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22年度,公司成交客户数突破32,000家。
公司建立了敏捷制造的自制供应体系、OEM供应和集约化采购的产品供应体系,通过供应商开发、品质管控和仓储分拣管理,不断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客户订单能够得到及时、准确、高质量的交付。2022年,公司年订单处理量约110万单,年出货总量约为450万项次。
公司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下设18个销售工程师团队和22个销售办事处。通过完善的组织、高效的流程和专业的服务团队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可通过在线服务、电话热线、驻地人员拜访等多种方式,协助客户完成从项目启动、产品选型到交付应用全环节的服务支持。
公司始终坚持信息和数字化战略。传统模式下企业信息化系统难以适应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订单小批量、高频次、短交期的特点,信息和数字化能力成为公司提升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服务的运营基础。公司通过对ERP进行定制开发,建立起高效、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从订单、生产、采购到交付的全环节信息化管理,提高订单响应速度,缩短交付周期。此外,公司通过连接协议,已部分实现ERP信息系统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系统对接,逐步将ERP信息系统向集采购、审批、物流、结算于一体的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此外,公司通过数字化产品数据库和电商交易系统,确保客户所选即所需,提升客户设计、选型和采购效率。
公司还将持续加大在产品数字化和交易模式数字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客户选型、采购效率,覆盖和快速满足市场容量广阔的长尾需求。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公司下业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军工、医疗、半导体、激光、食品和物流等行业领域。依托于自动化设备终端下游细分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空间和成长速度均随之呈现良好态势。
2022年度,公司新能源锂电、3C、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行业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35.00%、22.70%、8.05%、6.28%和3.68%,合计占比75.71%。未来若公司上述终端下游领域需求发生变动,发展不及预期或增速放缓,将对公司的经营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巩固原有客户和渠道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横向行业拓展和新产品开发,完善公司产品、市场布局,扩大下游应用领域,降低特定行业需求变动带来的风险。
公司深耕自动化设备零部件行业,以产品标准设定为基础,区分客户应用场景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标准化、已有标准型号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持续优化产品品类,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已成功开发涵盖210个大类、3,539个小类、150余万个SKU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一站式采购服务体验。未来如果公司不能继续保持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丰富产品品类,强化产品适用性,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的需求,将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进行产品研发,聚焦产品对各类自动化设备的适用性、零部件产品加工装配工艺的改进、非标准型号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型号产品的系列化和模块化等方面,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的需求。
公司属于自动化零部件细分行业,不但面临着米思米等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也在各细分产品领域与较多中小型制造商、品牌商、经销商展开竞争,行业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丰富产品品类,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交期和成本,或者商业模式被外部竞争者模仿或赶超,公司未来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将缩小,对客户的吸引力和粘性将有所下降。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紧围绕“产品五度”——即宽度(横向扩品)、深度(应用场景扩品)、速度(供应链)、精度(品质)、高度(研发)五个维度进行建设,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集约化采购方式,为客户提供“多、快、好、省”的一站式采购服务,通过基于应用场景的非标零部件标准化、零散订单集约化、交易形式电商化、交易两端的赋能化,逐渐向客户和供应商输出产品标准体系,共享供应链管理能力,从而改变客户设计和采购习惯,扩大客户群,增加市场竞争力。
经过长期发展,公司已经在自动化设备零部件领域积累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拥有稳定的产品开发团队,核心人员经验丰富,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为公司在标准设定、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信息与数字化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22年末,公司共有产品中心人员和研发人员合计851人,占公司员工数量比重为26.59%。公司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下设14个销售工程师团队和17个销售办事处,逐步将服务半径从华南和华东优势区域扩展至全国市场。随着未来市场竞争及人才争夺的加剧,公司可能面临核心人员流失的风险,从而给公司业务带来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制定适当的员工薪酬体系,完善职业晋升通道体系等,保持技术人员团队的稳定性。
自动化零部件产品种类丰富、客户和订单相对分散的特点使得管理能力成为决定公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客户服务将更加广泛,产品开发要求将加快,公司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经营决策、风险控制难度将增加。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公司规模扩大及时完善,将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对公司未来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与制度,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持续健全并完善规模较大企业所需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
惠誉评级将信用挂钩票据(CLN)的11个评级从“AAAsf”下调至“AA+”
已有22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86.17万股,占流通A股0.63%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5.26元。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已发现中线买入信号。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限售解禁:解禁71.1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12%,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53.35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09%,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2.786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48.22%,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06-20)增长71户,幅度0.63%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