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聚焦“紧抓大都市背景下农业领域新风口”主题,走田地、察村头、进企业、访院校,深入一线实地走访调研了本市郊区10余个镇近20个村、30余家企业和机构。
“我们对未来农业的趋势判断是:农业从‘农业工厂’向‘智联工厂’转变,农民从‘农业工人’向‘新农知识工人’转变,农村从‘美丽乡村’向‘城乡融合’转变。”课题组领衔人、市政府参事赵卫星说,在汇总梳理国内外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参事们形成了对上海农业领域发展新风口的10个方向性建议,即种源农业、微生物农业、低碳农业、智联农业、全链农业、中央厨房、营地经济、乡村科创、乡村更新、乡居模式。
“农业种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源头,是体现一个地方农业科技水平的试金石。”参事们认为,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承担科创策源功能使命,种源农业是主攻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种子大量依靠进口的状况依然存在,大田作物种子进口主要为美国,蔬菜种子进口主要为日本,且大多数国家的种子包装上都写有“不可留种,后果自负”。而我国种源市场庞大,2021年规模已达1180亿元,排名全球第二。
而上海种源农业正在不断壮大。比如建有国家特色种质资源中期库和国家实用菌种质资源库,共收集农作物、果树、花卉、微生物等22万余份种质资源,可为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保障。在品种选育联合攻关上,上海节水抗旱稻系列产品已推广至全国2/3的省份及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上海香菇种业占全国市场的30%等。
“但上海在种源农业的产业化、示范性引领方面还有差距,比如目前国内排名前10的种业企业中,上海还没有企业上榜,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上海打造种源农业新高地的发展潜力。”赵卫星说。
参事们认为,上海一方面要利用科技、人才等优势,引进和培育更多具备行业影响力的的种业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扩大上海种源农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抢占种源农业发展高地,抓住农业的关键“芯”片,搭建种业创新发展平台,使上海成为种源成果展览展示、试点试验、示范推广、拍卖交易、转化服务等多功能的策源地和试验场。
除了种源,微生物也是代表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标杆、新风口。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循环利用,是传统农业向更丰富的微生物农业拓展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全国微生物市场应用度行业,农业为 28%,跃升为第二。
当前微生物农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剂等六大板块。以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为例,它可用于调整畜、禽体内的微生态失调,激发动物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已逐步成为具有较广应用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
“‘松林模式’值得研究和推广。”赵卫星说。松林公司是参事调研中的一站,其规模化楼房养猪场占地 102 亩,年出栏优质食品猪 8 万头,每年产生9万吨粪污,其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了微生物农业应用的最大化。比如在微生物能源方面,利用全自动化设备将粪污经发酵后生成沼气,每天可发电1万多度,还可配套玻璃温室用于冬季加温。
参事们认为,上海作为资源紧张的超大城市,应树立向微生物界要资源、要热量、要蛋白质的意识,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开发农业微生物产品,体现上海微生物农业的带动和溢出效应。
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比如以色列把滴灌技术和精准施肥相结合,比传统灌溉节水约90%、节能50%,平均增产30%,农业用水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水稻“八月香”在金山区廊下镇南陆村万亩良田开镰收割,此为罗利军教授团队选育出的节水抗旱稻。
上海在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推进低碳农业实践中也取得良好成效。参事们调研了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团队选育出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产量与传统水稻持平的情况下,其生产过程可少灌水53.3%、少施化肥47.7%,且大幅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品种可直接旱种旱管,无需灌溉明渠,这一成果有助于碳交易项目的开发,实现水稻生产的低碳高值发展。
参事们认为,上海应紧跟低碳农业的发展态势和趋势,积极探索低碳农业中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复合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全链农业也是新风口——现代农业往往接“二”(产)连“三”(产),产业的深度融合,极大拓展了现代农业价值链,形成一种新的分工链条和业态,这是全链农业的基本特征。
参事们调研发现,上海拥有消费市场、科教资源、产业体系、社会资本等多重优势,通过农产品深加工、销售农产品和其他配套服务,实现多环节增值,形成不少成功经验。比如清美公司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集源头研发、现代农业、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餐饮服务于一体,年销售额达120亿元,为长三角2000多万人提供鲜食消费,带动5000多个农民实现就业。
再比如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拼多多,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直连1000多个农场区,带动1600多万农业生产者参与其中,覆盖4万多款农产品。
参事们认为,上海应推动全链农业更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的价值链和综合效益,形成产业布局科学、业态丰富多样、产业关联紧密、集聚效应明显、带动特征显著的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正在突飞猛进。比如无人化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完成所有农场生产无人作业的生产模式。上海稷青科技公司也是参事调研中的一站。公司在无人温室的核心环境技术上已实现了智能化控制,正在积极推动实现温室环控的精准无人化运营,其配合自主研发的水培营养液改良配方,实现了高产量、高营养、高品质的蔬菜供给。
“智联农业是一个新型领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赵卫星说,上海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宽的视野,熨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推动智联农业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特别要关注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人工智能模型及算法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高端智联装备的研发。
中央厨房产业属新型餐饮发展模式,直接连接地头田间和市场餐桌。预制菜的火热让中央厨房再次成为新风口。据了解,目前我国餐饮行业已有超过80%的规模性餐饮企业建成或正在布局中央厨房。
目前,上海占全国预制菜销售的30%。赵卫星认为,可依托全球预制菜品牌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西虹桥分平台、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等平台,搭建世界美食产业链互通交流平台,打通产学研销全链条,推动中央厨房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中央厨房之外,还有显现“城市后花园”特征的营地经济。未来几年,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一个潮流,由此衍生出的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将涵盖生活需求、玩乐需求、探索需求、社交需求各方面,相关产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上海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高端和引领。”赵卫星说,一是用城市大IP带动乡村小IP。比如迪士尼+比斯特+民宿,其辐射的住宿有上万家之多,带动了迪士尼周边地区乡村民宿的发展。二是用新市场带动新消费。比如露营、房车等为特征的营地经济已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市场中的一大“顶流”,数据显示,今年上海露营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 383%,成为中国十大热门露营目的地之首。
参事们建议,上海应充分发挥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加强对房车、露营、民宿等营地经济的多元政策支持,深度挖掘郊区具有地方特色农业的民俗根脉和文化基因,打造一批乡村时尚场景,把好生态变为新经济,把大IP变成大流量,吸引更多人群将乡村作为休闲旅游首选地,让乡村真正成为“城市后花园”。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发展,企业入驻乡村不仅为乡村带来产业和科技,更能盘活乡村资源,强化乡村价值,使乡村发展更有活力。比如德国企业偏爱农村小镇,百强企业中有97家总部在乡村,让小镇有了产业支撑,也让小镇居民不离乡土就能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上海在培育乡村科创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参事们调研了青浦和睦村,红豆集团与其合作,利用其靠近奥特莱斯的地位优势,把公司的研发总部迁到村里,并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入驻,共同打造“和睦水街”项目。
“上海应把拓展乡村新空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参事们认为,建立健全乡村科创政策体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与乡镇、园区共同搭建乡村科创平台,壮大乡村科创主体,培育发展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乡村科创品牌企业,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上海实际的乡村科创产学研合作模式。
城市需要有机更新,乡村同样也需要有机更新。上海在推进乡村更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很好的投资机会。参事们建议,促进投资消费互动增长和城乡深度融合的乡村更新。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完善政府、集体、企业三方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借鉴日本“乡村基建”经验,研究制定乡村更新计划,打造若干消费新场景,让乡村成为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植入产业的新领域。
城市人群潮汐式地前往乡村休闲生活已是一种常态。参事们建议,上海应充分发挥优势,早作谋划,积极发展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亲子研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乡居模式,形成城市生活与乡间体验的良性互动,也能让更多的城里人了解乡村、记住乡愁、投身乡村建设。开云电竞开云电竞